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资讯 > 篮球资讯

免费算命背后的“命运收割链”

直播信号

“不化解只能活到七八月! ”陕西榆林66岁的环卫工张大伯,颤抖着支付了2万多元的“奇门遁甲”课程费,只为化解肝血管瘤手术的“血光之灾”。 而所谓的“大师”早已卷款失联,只留下他借遍亲友的债务和破碎的求生希望。 这一荒诞剧情,正是当前伪国学诈骗产业的缩影——披着《易经》外衣的“心理战”,正以“改命”为饵,精准收割中国2.96亿老年人的钱包与信任。 “国学产业链”的三重收割术 1. 精准投放:老年人成“情感猎物” 骗子深谙中老年人的心理弱点 孤独感:子女疏于陪伴,骗子通过每日嘘寒问暖建立“虚拟亲情”(如上海金先生的母亲住院期间被“督导”每日关怀诱导付费)。 健康焦虑:利用慢性病、手术恐惧(如张大伯被威胁“五月不化解只能活到七、八月”)。 文化认同:借《易经》《奇门遁甲》的国学光环,包装迷信内容为“传统文化传承”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60岁以上网民达1.7亿,其中超30%关注养生、国学类内容,成为诈骗团伙的“流量池”。 2. 套路闭环:从“公益课”到“无底洞” 前端引流:直播间抽奖算命、免费看风水(如闻先生被免费公益课吸引)。 中端恐吓:获取生辰八字后虚构灾祸(如“车祸”“绝症”),威胁“不报班必遭厄运”。 后端收割:课程层层转包,承诺“包教包会”实则教师频繁更换,最终以“升级弟子班”“一对一大师指导”诱导持续付费。 3. 产业分工:95后电销员的“话术工厂” 已形成标准化产业链 组织架构:助教→班主任→经理→总监四级分工,50%员工为95后电销专员。 技术支撑:开发算命软件自动生成“血光之灾”结果,配合伪造的“周易执业资格证”。 老年人为何沦为“待宰羔羊”? 1. 认知代差:科学素养VS迷信包装 《辞海》明确将“奇门遁甲”归类为迷信,但诈骗团伙将其重新包装为“国学智慧”“环境科学”,利用老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实施降维打击。 2. 法律滞后:诈骗认定难、追赃更难 定性模糊:部分课程披着“知识付费”外衣,司法机关需甄别文化传播与诈骗边界。 取证困难:直播回放删除、机构失联、资金流向复杂(如文化课程链接失效、收款方关联空壳公司)。 3. 情感真空:孤独催生“赛博亲情” “孩子半年不打电话,骗子天天喊我阿姨。 ”江苏某电销员自曝:与老人日均通话2小时,利用情感依赖促成付费。 这种“虚拟亲情”填补了空巢老人的精神空洞,却也成为诈骗的温床。 守护老年人的“认知防火墙” 1. 监管升级:建立国学培训“黑白名单” 资质审查:民政部需严查“中国伏羲易学研究学会”等山寨社团,取缔伪造证书。 平台责任:要求抖音、快手等对“奇门遁甲”直播实施关键词过滤,关闭算命类付费功能。 2. 社区干预:用“真国学”对抗“伪大师” 文化惠民:联合高校开设《易经》哲学公开课,区县文化馆组织国学沙龙(如讲解《周易》辩证法思想)。 反诈科普:制作“伪国学骗局解密”短视频,用老年人熟悉的方言和案例进行传播。 3. 技术赋能:老年人“数字护盾”计划 风险预警:运营商对高频转账老人启动电话确认机制。 亲属联防:推广“亲情号码”关联系统,子女可实时接收父母大额支付提醒。 别让“文化自信”沦为“诈骗自信” “他们骗走的不仅是钱,更是老一辈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点念想。 ”当2.96亿老年人中有1/3每天刷短视频超4小时,建立适老化的信息净化机制已刻不容缓。 守护老年人,不仅需要法律利剑,更需要一场跨越代际的认知革命。 让科学照亮迷信的暗角,用真诚填平孤独的沟壑。 (本文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、民政部公开信息,案例援引解放日报、上观新闻等官方报道) 来源:实心诚意与您说

免费算命背后的“命运收割链”

免费算命背后的“命运收割链”

标签:  
推荐阅读
录像推荐
英超德甲法甲西甲意甲NBA
热门标签

首页

足球

蓝球

录像

新闻